原本历史上,袁绍的侄女在初平四年(193年)嫁给丘力居。当时丘力居已年过花甲,同年,丘力居病亡。
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,摇一摇,一身骨头就散架了。所以,丘力居之死,袁绍的侄女功不可没。
丘力居死后,其侄子蹋顿任乌丸大王,袁绍的侄女又嫁给蹋顿。蹋顿年轻力壮,身子骨坚实得很,没事。
后来,曹操北征乌丸,张辽斩杀蹋顿,袁绍的侄女大概率为曹操所得,那时曹操也正值壮年,身子骨还算坚实,也没事。
……
袁绍在忙着谋划如何对付王通。
而此时的王通却在晋阳城中犒赏三军,大摆筵席,接受文武官员和地方望族的恭贺。
不仅如此,还在晋阳城的大街上,摆下三天三夜的流水席,凡并州百姓,不论是谁,都可以随到随吃。
如图所示:
……
(附录图片:流水席。)
……
如此大张旗鼓地庆贺,可不是因为打了胜仗。
就算是打了胜仗,最多也只是犒赏三军,也不值得如此铺张。
更不是因为纳了张魅娘为妾。
一个小妾而已。
纳妾进门时都不能走正大门,只能走侧门。所谓的“娶妻纳妾”,顾名思义,与正妻完婚才能叫做“娶”,小妾则只能叫做“纳”。
若是纳妾如此大张旗鼓,必会被人诟病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通如此兴师动众,大肆操办呢?其实,看一下州牧府门口的那副对联就知道了。
上联是:天赐麟儿全家乐。
下联是:户迎新丁满堂辉。
横批是:稚子满月。
没错,王通做父亲了。
而且,孩子都已经满月了。早在王通攻破雁门郡没多久,蔡琰就给王通生了一个男孩。
只是当时蔡琰还在上郡,路途遥远,交通不便,又加上王通正在与袁熙交战,所以,这事虽然告知了王通,王通却一直没有对外公布。
一直到王通攻破太原,想要回去见妻儿时,却接到蔡琰来信,说是念及王通刚刚攻破太原,还有诸多要事需要处理,而自己坐了一个月的月子,母子皆好,正由亲兵护送前来太原。
于是,王通亲自带了一队骑兵前往迎接,在半路上接到蔡琰的豪华马车,小心呵护着来到晋阳城。
随后,便大摆筵席,与民同庆。
……
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。
日日夜夜,夜夜日日。
辛苦耕耘播下的种子终于有了收获,王通因此而高兴不已。
州牧府的后院之中,王通抱着已经一个半月的儿子,喜笑颜开,乐不可支。
身边,还跟着莺莺燕燕一群。
包括:蔡琰、貂蝉、张魅娘以及大大小小五六位美貌丫环。
除了这群美女,还有一个老男人——蔡邕。
蔡邕被一群女子挤在外围,只能掂着脚,伸长着脖子,着着他的乖外孙。
一边看,一边训他的女婿:
“我说贤婿啊,人言未子而先名,可我外孙都一个半月了,怎么还是连个名字都没有?什么宝贝、宝贝的叫起来真难听!”
“哈哈,我就是个取名废。”
王通开心地大笑道:“也不是没给他取名,就是我取的那些名都不怎么样。岳父你读书多,还是你帮孩子取一个吧。”
蔡邕一听王通将孩子的冠名权让给自己,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略一沉思,便摇头晃脑地开始念起来:
“执竞武王,无竞维烈。不显成康,上帝是皇。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”
念完之后,又道:“依老夫看,这孩子就取名叫做……王成!”
王成?
一听这名字,王通就想起了那部电影《英雄儿女》,以及那经典的呼叫:
“我是王成,我是王成!为了胜利,向我开炮!”
(备注:向英雄致敬!!!!)
如图所示:
……
(附录图片:我是王成。)
……
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!
当然,蔡邕并不知道王成是一个英雄,他给孩子取名王成,是因为在这段诗经的句子中,两次出现了“成”字。究竟是什么意思,王通也不知道。
(备注:有知道的,在这里吱一声。)
既然蔡邕说这个名字好,还说得有根有据,王通也不能反对,便大笑道:“岳父之言,正合我意。”
八一中文网